汗证在中医学中主要可以分为自汗、盗汗两大类。其中,自汗是指病人白天不因外面环境原因(如天气炎热、着装过厚等)而常常出汗的现象;盗汗则是指夜间睡眠时出汗,醒后即止的状况。
进一步细分的话,依据病因病机的不同,还可以将汗证分为以下几个种类:
1. 气虚型:此类病人表现为气短乏力、面色苍白或萎黄、容易感冒等症状。治疗上多使用补益肺脾之气的办法。
2. 阴虚火旺型:此种类的患者常伴有口干舌燥、五心烦热(即两手心、两脚心及胸口味觉发热)、失眠多梦等阴液亏损的表现。治疗办法主如果滋阴降火。
3. 心血不足型:这种病人总是有心悸怔忡、面色不华、记忆力衰退等症状,治疗时应着重于养心安神和补血。
4. 肝郁化火型:表现为情绪抑郁或易怒、胸闷胁痛、口苦咽干等。针对这样的情况,需要疏肝解郁,并适合清热。
以上就是汗证的一些容易见到种类及其特征,在实质临床应用中还需要结合病人的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。
相关文章推荐